2015-02-03

修行入門 (部份)

在下平時有靜坐習慣,
只求至少能證得一階禪那,根性至少中上且有恆者,不難。
至於會不會修得神通?那不是重點,修行千萬不要抱這種想法,有的話只是副產品,不能隨意顯露。

對此無興趣或斥之以鼻者,請按回上一頁或關閉瀏覽器,這些對大多對您有害無益,您只要開開心心唸書工作賺錢結婚生子過生活即可,以免讓您邊看邊造分別業心。

1、修行人未入定而死亡,意生身不是遊走在欲界的轉生處,而是以禪那為判斷標準。一階禪那與二階禪那都同於色界。三階禪那是無色界。四階禪那是漏盡通,沒有未入定的問題。
2、未入定而死亡的一瞬間,業報成熟前會先流入「能」(蒙佛授記印)去審視後再結生流出決定亡後的生劫位置。
3、色身亡前的四大分離異常猛烈(比平日加快千萬倍),且意生身的附近會集聚大量的魔類等待搶食,要保持正念是異常困難的,更何況入定。所以,平日要修行,儘可能證得一階禪那(初禪三摩地)才能確保安全上壘。三階禪那的證量就一定能清楚知道死亡後的去向,二階禪那也能知道,只是較為模糊。

以下截取「修行入門」中一些較重要的片段。



========
修行入門:十二因緣簡說

無明:如來藏識、阿賴耶識、第八識、能,完全轉化後證得「大圓境智」。
行:阿陀那識、末那識、第七識、形,內觀開啟顯微天眼所見如瀑布流水不斷之雄風,故曰「行」或「思行」。
識:入胎識、識神、基因藍圖啟動因子,此識經常與第七識或第八識混為一談,乃方便耳。
名色:色法及名法誕生(前項「行、識」之「形、能」高度神變而生),入胎的第七天。
六入:六根的誕生,入胎第七天後。「入胎識」銜接名色產生「無明緣行」的銜接,如若沒有「入胎識」,則此生命將無佛性。
觸:名、色法上「苦」的即將誕生時期。三歲前,無苦無樂時期、無我時期。(此時期前死亡的嬰兒等同須陀洹果的聖人,直接等待轉生,或因故化生為嬰靈)
受:「貪愛」的誕生,十二歲前。
愛:「八苦」的確立,十八歲前。
取:「八苦」的執取,二十歲後,追求五塵境時期。
有: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八苦的「前因」大量累積,產生「後有」的果。
生:「後有」生劫,或言輪迴;或轉生善處。(修行能否轉生在此一階段決定,由「意生身」或「法身」檔次決定之)
死:一生斷滅結束。五蘊敗壞,全部斷滅。

註:
1、「無明、行、識」三者隸屬於逆行道,即「能」階(真如),南傳佛教在一千七百年前為了配合蘇格拉底的「因果定律」成就阿含系統,因而全面銷毀相關 古印度的論述,其後變更為「前世業力」成就宗教信仰的基礎。「名色」之後皆隸屬於「形」階(涅槃),「形」階是南傳佛教的標準修法。
2、入涅槃的階段在「取」決定,能否「不受後有」非死後決定。換言之,涅槃在生前決定,生前即可證入涅槃,非死後。
3、「十二因緣」非常簡易,主要在昭示生命的誕生,及生老病死的運作流程,所指的是活在當下的今生今世,絕非宗教家訴諸神秘主義路線而衍生的「三世因果」。
4、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」所指的正是大圓境智。在南傳由於銷毀此一逆行道的論點,或可指是不取八苦而不受後有的證入涅槃,不受十二因緣流轉所苦。

===
十六觀智的練習? 不必額外練習。四界差別觀習後,佛性將攝引行者入涅槃。只要白遍練習成功,則一切的因緣法,通過佛性的彰顯化過程,將攝引行者去觀察而證入涅槃。

云何「下下根人」? 佛性的彰顯極劣弱之人,妄想極多之人。
===
修行入門:從瀕死現象去理解心性運作的基礎
瀕死現象 生命、無生命之崩解,牽涉「能量轉換、銜接」、「記憶符號」及「空間環境」。「空間環境」運作前「空間隧道」啟動先。「能量銜接」啟動,「記憶符號」會牽動「業」轉,如「業」已盡消,則不受之。

瀕死經驗
元神出竅:乃能量銜接,大量轉換所觸動「空間隧道」開啟、「空間環境」變動。
回顧一生:「業」將現前,「指令中心」傳達記憶的釋放並交由「記憶符號」紀錄。
了悟真理:「業」將現前,「指令中心」傳達記憶的釋放並交由「記憶符號」紀錄時,取得「業」之融通。
幸福愉快見佛見仙:生命自發性的終極保護,產生來自意識的拒絕及保護運作,乃虛妄之相,如同夢境。   進入隧道見光見景:「指令中心」下達命動指令受到「心意識」排擠,產生指令錯置現象,乃虛妄之相,所見非「空間隧道」。

瀕死復生
平等觀:認為所有宗教的本質都是一樣,常去教堂的不再去、常去禮佛的不再去、常去道場的不再去。人生得到全新的見解,不再追求名利,而喜好淡泊清靜之 生活,或樂於助人、好公益。此乃頻死期間曾觸及「中道」,類似了悟真理、明心見性的一種生命善能,但是並非真正明心見性、了悟真理。
超能觀:得到類似神通的一種能力。此乃頻死期間曾觸及「中道」類似了悟真理、明心見性的一種生命善能,從中得到少許智慧,開啟低階層次之神通。
靈性觀:認為生命的意義不止於此,重視靈性的生活。此乃頻死期間曾觸及「中道」所引燃之生命善能。   懼聲光:對強光與巨大聲音產生敏感排斥性。此乃頻死期間「指令中心」下達的指令受到「心意識」排擠,從而產生錯置,待復原後「控制中心」從新下達一階段保護指令所致。

崩解過程 頻死期間的「心意識」並未消失,「心意識」只要消失人便死亡,但死亡並不代表結束。對修行人而言,只有「生命與無生命」的差異,沒有「活著與死亡」的界定問題。   意識崩解期:「控制中心」取得崩解指定,收回一切指令所造成的「心意識」混亂。   意識保護期:「心意識」混亂下「控制中心」回傳訊息給「指令中心」,「指令中心」同步發出保護指令,「心意識」因而得到安撫。   意識消失期:保護期間「控制中心」持續收回一切發出的指令,並啟動「記憶符號」與「業」,「能量銜接中心」持續轉換能量直到「心意識」消失、生命結束而成為無生命體。

「心意識」產生方法 由著附「元神」的「記憶符號」傳達「指令中心」,提供指令給「控制中心」,「控制中心」根據「藍圖」回報結果給「指令中心」。經一連串相關運作,「指 令中心」配合「能量銜接」中心,二次附予具體命動指令給「控制中心」,最後由「控制中心」把指令傳達給神經元的網路組織,同步,「能量銜接」中心開啟必須 之能量給生命體,進而產生連續不斷之訊號,便是「心意識」。

無生命=藍圖+能量銜接   生命=藍圖+能量銜接+心意識   生命是以一種虛妄的型態存在,可由因緣和合而生;亦能刻意製造產生。「有意識活動才有生命,無意識便無生命,但無意識活動只能代表為無生命體,不能代 表死亡,「活著與死亡」沒有客觀界定,只能以人本為主的概念去進行主觀的判讀。」生命與無生命的差異在於能夠觸動「藍圖」與「能量銜接」的命動指令,產生 「心意識」運作。透過高科技,人類未來可以製造人類、一切動植物,經由製造出來的東西都是生命表現的型式之一。動物、植物是生命的型態之一;機器人也是生 命的型式之一。附予情感、愛、悲傷、快樂種種的人工智慧思考型機器人也是生命的型式之一。智能型的機器人,智商如果過高也能有佔有慾、與人類為敵、消滅人 類,這也是生命的型式之一。   對修行人而言,只有「生命與無生命」的差異,沒有「活著與死亡」的界定問題。
===

頓悟:依靠外力擊打。
漸悟:依靠自力擊打。
自然悟:依靠自然因緣擊打。

心意識銜接「元神」時會受到不定量衝擊,待出定後,能理解的角度會突然放大些許,經由不斷的證悟及思慮,能知道的真相便會深入且寬廣。 心意識突然的受到不定量衝擊,非常相似身體得到「輕安」的感受,差別在於前者是心意識,後者是身體受到衝擊。隨著禪定力逐次的增強,輕安的感受次數將逐漸 增加,心意識受到衝擊次數也將增加,每一次的衝擊皆是悟,直到完全開悟為止。受到「元神」第一次衝擊即是開悟、證得出世初禪(證果)。證取出世初禪後, 「業」幾乎完全脫離「記憶符號」不再受之,隨時皆可自了生死,會自知。
===

邁向修行成功之路的可能性?
平日自己無法靜心坐禪或行禪,但是到了道場就能奮發圖強,此是自我催眠而已,不可能修行成功。
平日自己耐心的靜心坐禪,認真的行禪、拜佛、太極拳等等,才有可能修行成功。
非修行人因為潛意識的作用(第七識;意生身),懼怕被魔類吞食,從而在欲界正方的意識心產生信仰趨向,而宗教家正是利用這個人性的漏洞進行斂財的行 為,從而也得到自己的利養及權力地位。但修行人因為佛性的彰顯而不同,換言之,修行人無信仰可言,而此類人士畢竟是極少數人,也同於真理只存在極少數人的 心中,只有極少數人能夠解脫。
====
注意一:如何正確驗證自己證得「須陀洹果」? 通過「度疑清淨」就可以照見未來七世之內將在何時成為俱解脫阿羅漢,如實照見後,才可以確定證「須陀洹果」無疑。假使無法如實照見,則是十六觀智的 「名色分別智」還不行,因而造成其餘的十五觀智都形成大漏的現象,而這種現象是很普遍的,只要補強即可,不必擔憂自己無法證果。   假使已幸運證得「天眼死生神變」,則可照見將在何地成佛。假使幸運證得「己宿命通」,則可連續照見未來七世之內的各種去向。證得「須陀洹果」後,未來 七世之內如果沒有更高階的道心(佛受記涅槃印)生起而轉變出世路線,則成佛的方向便如同大樹的向陽之方,成為出世法上的短暫宿命,這無關在世間橫死或暴 亡,只因為一切都轉成「唯作」,世間法再也無可動搖出世解脫的路線。

注意二:原始佛法及道法的轉生概念 1、上界、人界、下界、轉生處。(註:上界就是色界;人界就是欲界;下界就是地獄;轉生處就是鄰虛界)   2、沒有修行的人,未入定而死亡,意生身遊走在欲界的轉生處(不被魔牽引吞食則會流入鄰虛界的軌道中去等待轉生)。入定色界而死亡,意生身同步在色界 化出。入定四空定而死亡,意生身同步在無色界化出。入滅盡定失敗而死亡,端視死亡前的結生從哪一禪流出而轉生在該處。入涅槃而死亡,意生身進入涅槃界成為 候補狀態直到流入真如界而成為法身。入滅盡定成功,法身直接在真如界化生。   3、欲界區分人界及下界;善處與惡處,而下界就是地獄;惡處,也是斷滅的同義詞。   4、鄰虛界具備無色界的作用,但情況複雜,多數軌道是轉生;部分軌道是流入色界;少數軌道則是流入涅槃界。   5、色界眾生不會斷滅,色界眾生如果修行失敗或夭折,在滅後轉生欲界。無色界是無我世界,沒有眾生,只有意生身在此處等待轉生或流入涅槃界。   6、慈悲喜捨共存上界、人界、鄰虛界,唯獨不存在下界。突破非想非非想處才是無量三摩地,但是從修行的意義上,四空定也能代表慈悲喜捨(梵住;無量)的核心意義,而在遠古的觀念中,非想非非想處就是指無量三摩地。

注意三:修行人未入定而瞬間橫死的去向
1、修行人未入定而死亡,意生身不是遊走在欲界的轉生處,而是以禪那為判斷標準。一階禪那與二階禪那都同於色界。三階禪那是無色界。四階禪那是漏盡通,沒有未入定的問題。
2、未入定而死亡的一瞬間,業報成熟前會先流入「能」(蒙佛授記印)去審視後再結生流出決定亡後的生劫位置。
3、色身亡前的四大分離異常猛烈(比平日加快千萬倍),且意生身的附近會集聚大量的魔類等待搶食,要保持正念是異常困難的,更何況入定。所以,平日要修行,儘可能證得一階禪那(初禪三摩地)才能確保安全上壘。三階禪那的證量就一定能清楚知道死亡後的去向,二階禪那也能知道,只是較為模糊。
===
修行入門:從瀕死現象去理解心性運作的基礎
瀕死現象 生命、無生命之崩解,牽涉「能量轉換、銜接」、「記憶符號」及「空間環境」。「空間環境」運作前「空間隧道」啟動先。「能量銜接」啟動,「記憶符號」會牽動「業」轉,如「業」已盡消,則不受之。

瀕死經驗 元神出竅:乃能量銜接,大量轉換所觸動「空間隧道」開啟、「空間環境」變動。   回顧一生:「業」將現前,「指令中心」傳達記憶的釋放並交由「記憶符號」紀錄。   了悟真理:「業」將現前,「指令中心」傳達記憶的釋放並交由「記憶符號」紀錄時,取得「業」之融通。   幸福愉快見佛見仙:生命自發性的終極保護,產生來自意識的拒絕及保護運作,乃虛妄之相,如同夢境。   進入隧道見光見景:「指令中心」下達命動指令受到「心意識」排擠,產生指令錯置現象,乃虛妄之相,所見非「空間隧道」。

瀕死復生 平等觀:認為所有宗教的本質都是一樣,常去教堂的不再去、常去禮佛的不再去、常去道場的不再去。人生得到全新的見解,不再追求名利,而喜好淡泊清靜之 生活,或樂於助人、好公益。此乃頻死期間曾觸及「中道」,類似了悟真理、明心見性的一種生命善能,但是並非真正明心見性、了悟真理。   超能觀:得到類似神通的一種能力。此乃頻死期間曾觸及「中道」類似了悟真理、明心見性的一種生命善能,從中得到少許智慧,開啟低階層次之神通。   靈性觀:認為生命的意義不止於此,重視靈性的生活。此乃頻死期間曾觸及「中道」所引燃之生命善能。   懼聲光:對強光與巨大聲音產生敏感排斥性。此乃頻死期間「指令中心」下達的指令受到「心意識」排擠,從而產生錯置,待復原後「控制中心」從新下達一階段保護指令所致。

崩解過程 頻死期間的「心意識」並未消失,「心意識」只要消失人便死亡,但死亡並不代表結束。對修行人而言,只有「生命與無生命」的差異,沒有「活著與死亡」的界定問題。   意識崩解期:「控制中心」取得崩解指定,收回一切指令所造成的「心意識」混亂。   意識保護期:「心意識」混亂下「控制中心」回傳訊息給「指令中心」,「指令中心」同步發出保護指令,「心意識」因而得到安撫。   意識消失期:保護期間「控制中心」持續收回一切發出的指令,並啟動「記憶符號」與「業」,「能量銜接中心」持續轉換能量直到「心意識」消失、生命結束而成為無生命體。

「心意識」產生方法 由著附「元神」的「記憶符號」傳達「指令中心」,提供指令給「控制中心」,「控制中心」根據「藍圖」回報結果給「指令中心」。經一連串相關運作,「指 令中心」配合「能量銜接」中心,二次附予具體命動指令給「控制中心」,最後由「控制中心」把指令傳達給神經元的網路組織,同步,「能量銜接」中心開啟必須 之能量給生命體,進而產生連續不斷之訊號,便是「心意識」。

無生命=藍圖+能量銜接   生命=藍圖+能量銜接+心意識   生命是以一種虛妄的型態存在,可由因緣和合而生;亦能刻意製造產生。「有意識活動才有生命,無意識便無生命,但無意識活動只能代表為無生命體,不能代 表死亡,「活著與死亡」沒有客觀界定,只能以人本為主的概念去進行主觀的判讀。」生命與無生命的差異在於能夠觸動「藍圖」與「能量銜接」的命動指令,產生 「心意識」運作。透過高科技,人類未來可以製造人類、一切動植物,經由製造出來的東西都是生命表現的型式之一。動物、植物是生命的型態之一;機器人也是生 命的型式之一。附予情感、愛、悲傷、快樂種種的人工智慧思考型機器人也是生命的型式之一。智能型的機器人,智商如果過高也能有佔有慾、與人類為敵、消滅人 類,這也是生命的型式之一。   對修行人而言,只有「生命與無生命」的差異,沒有「活著與死亡」的界定問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