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-02-03

佛、阿羅漢、菩薩及各種大乘佛的比較,何者境界最高?

「菩薩」出自印度神話,後為佛教繼承,原出自神怪小說家之手筆,如同《西遊記》、《封神榜》之類的神話。你或許感覺怪異,但宗教正是在如此的因緣際會之下而漸次成熟,如同《西遊記》、《封神榜》也正是現今佛教及道教的主要用典,近代二百年的佛教百科多由此得到的啟發直接繼承改寫。

「佛」就是「阿羅漢」;「阿羅漢」就是「佛」,最初是指「覺悟者」的意思。兩者出現差異是南傳佛教進行造神運動而加以放大,從而奠定釋迦牟尼的信仰,約在公元一世紀。



彌勒佛、阿彌陀佛、毗盧遮那佛等等十萬億的佛,全是神怪小說家幻想出來的,宗教繼承後設立雕像,成為擬人的象徵,較易貼近信徒。此類幻想出來的擬人化神怪,天馬行空的創造各種淨土世界,而這些淨土世界卻只是各種光怪陸離的「欲界」,與釋迦牟尼住世時期窮畢生奮力破除印度的神話迷信卻背道而馳,故而才說末法。從修行的實證角度而言,這些「欲界」只是魔類世界。欲界眾生是完全在相互殘殺的,從世界各地的洞穴壁畫,皆是古代聖賢開天眼所真見,絕非妄想推敲。

地球上的人類,各民族自古以來是相互殘殺不止的,各種生物及動物是秒秒在殘殺不停止,而這些是可以實證、親見的事實,無處不在。假如說淨土世界是外星球,也千萬不要遺忘了欲界殘殺的不變定律,外星人假若不殺害地球人,地球人也必擄外星人進行解剖研究,沒有所謂欲界眾生慈悲一說。真正的慈悲不在欲界,由此得證,佛經上各種光怪陸離的「欲界淨土」,假若真實存在,也僅是魔類的居住地;各種神怪小說家幻想出來的欲界淨土,假若真實存在,也僅是魔類享用信靈的天堂。

宗教的研究主要是關注在神怪小說家手筆之下的繼承與發展之應用,便於落實人類社會的安定用途,信徒同時也回饋報酬給予宗教家。修行的研究主要是關注在實修者的經驗,活生生的人物,可以實證、親證的事理,絕不是關注在不知何人編造的經典神話。

研究討論經典是宗教家的任務,信徒則是愚癡,假若說深信不疑,那也只是個人對生命態度的一種選擇,應加以尊重。除非與修行相關才需要去進一步釐清,否則不應去排斥他人的信仰,不用比較高低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